Welcome to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re


首页

English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er
102, 2603 Hewes Way
Edmonton AB,   Canada

Phone: (780) 466-8683
www.acupuncture123.ca









了解佛教

 

前言

 

佛教是一门宗教,但又可以说不是宗教。佛教是一门科学,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佛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人能够说的清楚的。就算是佛门弟子这也不是一个容易用三言俩语就能说得清楚的问题。能够解说佛法的一些常用语录并不等于就真的知道佛教是“什么”。

我们作为在无神论的国度里长大的一代人,出国使我们有机会接触了一些佛教界的朋友们。我们才知道我们对佛教的理解和了解是多么的肤浅可笑;才知道至今为止所有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没有推翻佛教的根本观点!就是在现在介绍的《海奥华预言》一文也在根本观点上和佛教的看法一致。这本书中所讲的生命轮回正是佛教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书中讲的关于“上帝”原来就是些有特异功能的人类的说法都证实了我们在看这本书之前就听佛教界朋友们说过的:基督教的“上帝”很可能是一些有些神通的大力的“神”,这个神在佛教的修行层次上并不算高,因为它还有喜怒哀乐,有人我见,有统治欲  ......

在我们接触了更多的佛教入门著作之后,我们相信了:佛教是研究从根本上解脱人的痛苦的学问。它是 (我们认为的) 宇宙中最伟大的医学!我们目前的医学只能努力治疗我们的躯体和精神疾病,但对心灵疾病 (如对未来的绝望,悲观等等) 是无能为力的,更不能阻止我们一生又一生的往返受苦 (有专文讨论)。基于这个观点,我们觉得有必要认真研究佛教。无论你我最终信与不信佛教,我们至少应该知道佛教的观点是什么。佛教鼓励人们有疑问,因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质疑著佛教的观点,但至今没有找到它说的不对的地方。

以下观点摘自《佛教科学观》,《什么是正信的佛教》,《坐禅与发功》和《佛乘妙法》,希望它们能起到帮助我们入门的作用。文章段落的引用并没有事先征求作者的同意,因为我们相信这是另一种弘法活动,我们相信作者们决不会见怪的。

这些文章摘引在此,是为了让那些对佛教一点都不了解的读者对佛教能有一个非常初步的了解。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有必要揭开佛教佛堂的香花钟幡的神秘面纱,让有兴趣的读者对“真正的”佛教有所了解。

 

第一个大问题,谁是迷信?

 

佛教是一门古老的宗教,一向被人们,特别是被我们在大陆长大的人们认为是迷信的东西。从外貌上看,它的确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看那装金的佛像,听那钟磐咒语,那不是偶像崇拜是什么?再看寺院里僧众的生活,他们不从事任何社会财富的创造性劳动,他们不是社会的寄生虫吗?我们那里知道佛教里的一事一物,都有理论上的道理,只是这种理论太高深了,非但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而且有相当学问基础的人才能听得懂。说佛教迷信的人,他自己实际上就犯了迷信的病,因为他并不曾彻底研究佛理,有的甚至连佛教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只是人云亦云,这才是真正的迷信 - 迷信他人的胡言。

迷信这个词,从字面意思上讲,指对某一‘荒诞荒唐’,‘不可能的’,‘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和‘编造的’事物的执迷不悟甚至身体力行。

我们首先要问,在这个世界上,谁是判断是非的终极权威?什么是判断对与错的终极尺度?

是科学吗?认为是科学的人们说: 我们现在物质生活的一切都是科学活动的结果。可是我们不要忘了,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推翻和自我否定的人类活动。用科学来作为尺度就象是用一把弹簧尺子量长短,能行吗?昨天科学自己达不到的和解释不了的,它今天就可以了;今天不行的,可能明天就可以了。

所以,昨天以‘科学’的眼光看来是迷信的东西今天就不是了,而今天看来是迷信的东西明天可能就不是了。在这里,用不着我们来举例子,读者自己会发现说不尽的例子的。为什么我们能给科学这么大的自由,容忍它不断地校正我们的思想,却不能容忍那些我们没有能力理解和解释的事物 - 即今天的‘迷信’的存在呢?科学毕竟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工具和过程,而那些‘迷信’的事物才是科学要解决和探讨的目的!相信手段而不相信目的,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纵观科学发展史,我们今天的一切科学成就,哪样在一百五十年前看来不是‘迷信’的东西呢?只要在当时并不存在和难以理解和解释的东西不就符合‘迷信’的定义了吗?科学不就是在孜孜追求那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迷信’的吗?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迷信’的信念,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成果。

科学曾将‘鬼火’解释为磷的燃烧;但至今仍解释不了为什么人能死而复生 (指心跳呼吸停止,脑电波变为直线的临床死亡);为什么会有‘灵魂附体’,‘心灵感应’,‘前世再记’;解释不了为什么有些人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却能将有关行业的事情在小说里描写的晰晰如生,就好象她曾干过那一行相当长时间似的......。 对于与灵魂,灵性有关的人间事件,我们的科学都作了些什么样的研究?

另外,我们能用现行的和现在存在的事物判断什么是迷信的东西吗? - 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就比久远的封建主义要先进,而封建主义又比更久远的奴隶主义先进,所以当人们提到迷信一词时常将迷信贯之为是‘封建’的迷信。

和上面的理由相同,我们也不能这么作判断,因为‘今天’的东西也是短暂的,而不是永恒的和完美完满的东西。

现在再回头看佛教是不是迷信。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佛教不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泰上老君;不是土地爷,灶王爷和财神爷;也不是关公,钟魁和马祖娘娘。我们不能把佛教和道教及儒教等混为一谈。而这种将各种宗教学说‘融会贯通’正是我们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特点。

佛教强调的是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强调的是事物的相依,相生,相克性......;强调的是看待事物的客观性而非主观性;佛教的逻辑推理用的是因明学而不是三段论;佛教认为宇宙是广漠无穷的,现有的世界万物都是‘一念无明’的结果 ...... 我们现在的科学在那一点上能证明这一切是错的,不成立的,虚妄的?如果连科学都对此无能为力,谁能?我们又是根据什么宣判佛教是迷信呢?

 

 

为什么说佛教是无神论?

 

世界上有两种无神论,一种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另一种是佛教所说的无神论。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讲的无神论,是说诸法因缘而生,宇宙万物因众生的共业所成,承认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后而唯一的神。佛教认为任何鬼神都是宇宙间的一份子,是众生之一。他们的能力有大小,但没有那一位是宇宙的根本,开始和最后。

佛教的无神论主要是基于诸法从因缘而生的现象,说明众生是由业力感应得的果报。每一众生,各自造业,个别受报;而许多众生,于往昔生中,曾造无数业,同类的业因,感同样的果报而出生在相同的环境中。这就是佛说的众生无尽,世界无穷,是众生的自作自受。我们的世界属于太阳系,是地球人类及生于此界的其他众生,往昔的共业所感,并不如一神论所说的是神创造而来。全知的一神不是真的,但不是说没有神。从信仰者说,他是有的,从被信仰的神而言,他可能是大力的鬼神,大福德的主神,或来自于她方世界的天神,他们不只有一个。(注:这一点完全被佛教猜准了,参看《海奥华预言》)。因此,一神的信仰者们对于一神的形象,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此一神的信仰其实是多神信仰的升格。

 

什么是正信的佛教?

要明白什么是佛教,就不能不了解什么是佛教体系。一般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仅能使人被动地求助于神的救助,并不能使信仰著自己起而自救,更不必说有些宗教更是极力贬低人的能力,压抑人的主观能动性。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著有求必应,更能使信仰者自己净化自己,强化自己,也能效法佛与菩萨去救助别人,以致最后也成为佛或菩萨。相对于民间的信仰,佛教既有 2600 年前出生在印度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有层次分明的教义 (佛经) 和教仪,也有代代相传的教团和教师 (僧侣等)。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佛教象个学校。

教主释迦牟尼佛以自己悟道成佛的经历传授了佛经 (教材),教团及教授们 (僧侣) 负责佛经的整理,保存,修订,佛法的研究演讲和传播 (弘法)。因此,佛教徒拜佛祖,主要是敬仰和敬佩佛祖的大慈大悲,无私地传授了自己成佛的心得的无量胸怀,而不是因为惧怕他的法力的惩罚。

教主,教义和教团在佛教被称为三宝。唯有信仰及归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那些打著佛教的旗号,或只引用佛教的只言片语及个别经典的宗教 (这种现象在中国民间很常见,特别是最近国内的某些气功组织是如此),都不是正信的佛教。

 

如何使人相信佛经的正确性?

 

佛教以以下三点为说服人的标准:

(1) 现量。 就是说用事实来证明。

(2) 比量。用逻辑推理。

(3) 圣言量。即佛在经中所说。

前两点尚不成问题,而第三点在今天已经成了争论的焦点。这是佛陀释迦世尊的当时,并没有留下成文的经典。最早的经典传诵,也不是成文的书籍,而是以口传口,代代相传。由于流传的地域越广,时间越久,经典的内容越多,便见不同的分歧观点,形成佛教的不同宗派。

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观点来看,佛说的“圣言量”应该贴切到佛法的根本教义:三法印和四依从。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从因缘法看,是无我的,是空的;从因果法看,是无常的,是苦的;无常与苦是世间法,无我寂静是出世间法。四依从是指: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意不依语,依了意不以不了意。从三法印的原则看一切佛经,就可以过滤而明白什么是纯佛法;用四依从来衡量一切经典,也可以发现何者是佛法,是我们可以信赖和依据的佛法。依此标准,即可明辨那些是根本的教义而那些是随顺世俗要求而说的方便教义了。

 

佛经如何看待其他宗教?

 

佛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天善法;第二层次,出世善法;第三层次,世出世法。

人天善法通用于世间一切宗教,也就是世人所指的 ‘一切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层次。

出世善法能使人超越于人天,也超越了欲,色和无色之三界的生死轮回,进入了解脱境界 (阿罗汉) 的层次。

第三层次的世出世法使人能够自由自主地来往于生死之间,从事广度众生的工作,而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即大乘的菩萨境界)

因此,佛教并不认为其他宗教是错的或邪恶的,也就不会极力排斥和打击它们了。佛教只是以教义的层次高低看待其他宗教而已,这一点从2600 年来的历史中就看的很清楚了。

 

佛教相信有世界末日吗?

 

佛教相信有世界末日。佛教把此世界的生灭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空是从无中生有,成是有稀薄的物质团聚,凝固,渐渐形成地,水,火,风四大类的形态,完成四态的定型后,才渐渐发展出生命活动的现象即进入住的阶段。再经过一定的时间的演化,必然会再进入坏的阶段,即万物凋零死亡,地球毁灭成为空有,再进入下一轮循环。宇宙学的研究越来越支持星系的生灭循环现象。

佛教所说的世界末日即指坏的阶段的开始,但这和基督教的世界末日的意思不一样。基督教的世界末日是出于上帝的意志,为了对于信者的救济和对不信者的惩罚。末日来临时,就是基督降临之日。他将把他所爱的选民带回天国,把他所不喜欢的人打入地狱。而佛教认为最初的生命是由它方世界而来,而不是出于任何人和神的创造。(注:这正是海奥华预言一书所宣解的)。佛教认为住的阶段就是生命活力的舞台,而其本身也渐渐地由成熟而趋于衰老,终至朽坏,直至物质世界全面崩溃毁坏而归于空的阶段。之后,再由于十方世界同类的共业,众生的业力所感,而完成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是由众生的消长而有起灭。

 

什么是物质的假空中三观?

 

佛教的假中空三观是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论。它可以表达为:所谓某物,其实那儿有某物,只是起了个某物的名称而已。这个某物可以指众生,指天地,乃至一切机器工具,各种科学工艺,以及精神的和物质的种种名词。

举个茶杯的例子就是,所谓茶杯者,即非茶杯,是名茶杯。

第一句,‘所谓茶杯’在佛教中叫‘假观’;

第二句,‘即非茶杯’,叫‘空观’;

第三句,‘是名茶杯’,为‘中观’。

这里先要说明,这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桶状可供人饮茶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那里还有茶杯的本体?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日饮酒,不就变成了酒杯了吗?这样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罢了。它的本体是空的,所以是‘假观’。不着眼于这个假观,不认为有真正的‘茶杯’这个东西,便是‘空观’。但茶杯的本体虽空,但茶杯的用还是有的,所以不妨给个名称为茶杯,虽名假空而不落假这一边,也不拘泥于空那一头,这就是中观了。假空中三观合一,才能如理观察,对于那茶杯就能获得最合理的和透彻的了解了。这是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论。

总之,凡是有名称的东西都可以这样来看的,就是佛法也不例外,所以《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种敢于否定自己的宗教大概只有佛教吧。

上面的例子还可以进一步问下去,因为这茶杯是瓷质的:所谓瓷,即非瓷,是名瓷。因为,那里有瓷?那不过是些分子原子而已。再进一步,所谓分子,即非分子,是名分子。那里有分子?那不过是带电的和不带电的粒子罢了 ......以至无穷,只要我们能叫的出名字。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佛教会有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看法了。一切都是暂时的,虚幻的,相对的,变动的,没有实体的,即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佛教看一切都是‘空无’的。但是我们却往往不知道佛教并不是看到了空无的境界就停止了。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否定了茶杯的存在,但进一步,佛教又指出了茶杯的存在,只不过这个存在是有条件的罢了。难怪在佛教界有这样的学佛的过程的描写:从我们常人眼里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水,看水是山’,最后又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这时候的我们眼里的山决不会是以前的那个‘山’了。当一个事物经过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时候,它的意义就升华了。这是需要我们努力理解的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有著极大的指导意义。如我们现在的高能物理所面对的问题: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吗?对于我们的以经验和试验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来说,还没有作试验,我们就只能说不知道,或对任何猜测都不能承认。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是’和‘不是’。但对于佛教来说,既然现在‘能’分,继续下去就‘不能’再分了。因为所谓的能‘分’,只不过是个‘暂时的’现象,不会永久下去的。另外,现在的物质是‘有形的’,终归会是‘无形的’。分物质是‘无形的’的时候,分什么呀?从这一点上看,说物质的终极存在形式是‘能量’是有道理的。

 

如何理解色空不二的理论?

 

色空不二的理论是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按我们现代人的理解,这里的色可以指物质,而空则就是指物质的能量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抛弃了以前认为物质和能量是不相干的两个家族的理论,转而承认物质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变的观点了。色变为空的例子是原子弹爆炸,铀变为能量。空变为色的例子就取决于我们对于空的定义了,因为在佛教来说,空和色实际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当我们以直观的固态的大地为‘色’,那气态的空气就可以看作为‘空’;以植物为‘色’,则阳光就可以被看作为‘空’;把物质看为‘色’,则精神心灵心理就可以被当作为‘空’,等等。可见,现代物理界的‘物质不灭’和‘能量转化’定律,佛教在两千六百年前就已经指出了。 

色空不二的理论引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物质和精神的转化问题。我们都知道,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才会有什么样的精神认识;而精神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物质。而唯心主义的认为侧相反。以佛教的观点,色和空没有先后轻重之分。它们是同一本体的两种表现形式。偏重于任一方都违背著佛教的诸法无我的原则。

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有较高德行的佛教徒们死后的舍利子。这些人在生前决不会吃或喝比凡人特殊的东西,他们的身体里的舍利子只能看作为是他们长期精神活动的结果。另外,我们也听说过,历史上武林,道家和佛教高师在危难时有能力‘凭空’展出一座桥让人通过。这桥是怎么来的?我们许多人也许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但我们怎样才能相信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决定相信这个不相信那个的?是否就因为这太离奇了,我们现代人没法重复出来?埃及的金字塔我们不是也重复不出来的吗?

根据佛教的色空不二的理论,我们的精神活动其实也是一种物质活动。其一,许多气功大师在用意念发功的时候要消耗能量的,他们在发功后会感到‘累’;其二,我们的中医早就认识到人的喜会伤‘心’,而怒会伤‘肝’.....;其三,在《海奥华预言》一书中讲到当那些圣贤们单在谈到我们地球上的各种不良现象时,他们的辉光就表现出了相应的变化。这种现象在我们地球上现在也已经能用特殊的辉光照相机照出来了 

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的生,只是现象的生,而物质的灭也只是现象的灭。生不是真正的生,灭也不是真正的灭。一生一灭只是转变。因为物质能够转变为非物质,所以它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有本体。因此说物质的本体是空,但空不等于无,而是说本体不可以用言语来描述,它可以自由灵活地应付一切转变,不受任何限制,损坏和污染,但不能被第六意识所认识,只能用智慧来观察。

 

如何理解因缘和合论与因果律?

 

佛说世界上所有的精神的物质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从物质世界看,著一点很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任何事物的变化运动总是有原因的 (),需要辅助条件的 ()的。一定的因加上一定的缘,就会有相应的结果,由此就成立了世人皆知的因果律,就是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因为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本体是空的。由此而会通了我们讲过的假中空三观和色空不二的理论。对于精神世界的因缘和合一般人难以理解。从佛教的唯识论的观点看,我们举心动念,在八识田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生物的身体器官和周围环境。善的种子就生长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优美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低等的器官和生活环境。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渺茫的一念,转变为有形的物质应是有可能的。我们知道,运动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结合。即:V=ds / dt ,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就没有运动的概念,也就无所谓运动的变化。没有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力的概念,因为力的表现也就是物体运动的变化。进一步说,没有力的概念,也就没有能量的概念,因为物质是以运动和相互之间的能量转化的形式存在的。如果没有了运动和能量的概念,我们就不能设想出一个物质世界来。

由此可知,空间,时间和运动实是构成能量和物质的要素。在佛教的百法中被称为:方 (空间),时 (时间) 和势速 (运动)。方,时和势速是列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不单独与心法相成,必须等到心色相对而后形成。我们对事物起了一个念,在心物相对的时候,就有时,方,势速随著起来。有时,方,就有势速;势速与物合和而成力量 (Force, F = Ma = dV/dt),力与空间合和就有能 (Energy, E = Mgh = Fh) ,有能就有物质。物质和心念相对又造成新物质,现代物理学已证实物质和能力可以互变,不仅把质和能通谱成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为一体。物质既然和时空发生密切关系,而时空又是心物的联系,因此心物有同生死共存亡的意义。所以一念起时则时空动力能量也都随著起来了,由此证明举心动念的确可以造成物质的环境和身体的器官,至于那一种心念造成那一种物质,经过那一种程序,现在物理学界还没有试验,不能妄猜。

 

如何理解三自性?

 

佛说世间一切法相分为三种自性:依他起性;偏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的自身是以其他事物的因缘合和而起的。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A,必由其它事物 BCD 能因缘合和而成,而 B 又由 C D E  等因缘合和而成。如果我们在事物 A B 等事物上,作种种主观的计度分别 (指测量,判断,区别下结论等),生起种种意见,或成立种种学说,这就叫作‘偏计所执性’。如果不作这种主观的分别,只存客观的事理,那就叫作‘圆成实性’。

以科学来讲,依他起性就是客观的事理。例如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成立动的概念;由质量的运动而产生力的概念;又从力和空间的关系而产生能量的概念。这都是依他起性。如果从这能力上面作一种计度分别,说能力是常住不灭,而立‘能量不灭律’,这就不一定是可靠的真理了。现在科学界把能量和质量通谱后,知道了能量可以消灭而转化为物质的质量以后。所以这个定律已经已经是不成立的了。

可以认为自然科学用演译法和归纳法 (除不健全的归纳法以外) 所得的知识,都是依他起性,是可靠的。例如数学的建立,用得是演译法,是从几条大家公认的公理,去推知未知的种种关系,这是依他起性。又如统计法,从许多事实归纳出一个理论,这也是依他起性。但如果用不健全的归纳法,单就一部分事实来立论,即失去了事实的真相,再加上主观的妄计,那就是偏计所执性了。

纯正的科学是绝对没有主观的偏见,牛顿决不因万有引力定律被爱因斯坦所修改而起人我相 (指不满),假如科学家真能对一切自然现象,如其所如,不诳不曲,这就得到了诸法的圆成实性。如果推而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那么成佛也不是一件难事。所以可以说,科学家的精神和佛法最为接近,而科学家是最可能接受佛理的。

 

 

为什么说佛教不是唯心主义?

 

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人们都说佛教是唯心。可是佛教所说的唯心和哲学上的唯心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哲学家所说的心,佛教称为意识,并不认为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佛教认为意识的作用是欺骗性的,不可靠的,如果相信它就会犯脱离现实的主观错误。佛教说的心,是见分和相分的统一体。不但包括能够思想认识的主观部分,同时也包括物质世界的存在部分。名词虽同,含义完全不同。

这个心物的统一体,在佛经中用了很多名词来解释,如佛性,真如,菩提,一真法界,阿赖耶识等。随著说法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名词。所以七佛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和哲学家的固执不化是有根本不同的。

 

为什么说佛教比科学还科学?

 

一 佛教的研究领域比科学广

这是因为佛法的一部分理论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而更多的部分则超过了自然科学的领域。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部分是六识所能分辨的部分,而更多的部分则是非六识所能分辨而必须以般若的智慧来观照的部分。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佛教中的色法 (即佛教的百法中的十一种色法) 和不相应行法中的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而且在十一种色法中,也只限于五种浮尘根,和色声二尘 (关于香味接触的研究太少,远不能和色声相比,几等于零)。所以科学现在的研究范围,以百法来讲,只占到百分之十二。关于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在数学物理中研究的很详细,但只偏于色法方面,也就是有关物质的方面。这五法本是半属心法半属色法的。如果不将它半属心法的部份加以研究,还是得不到完整的认识。关于五个浮尘根的研究,在生理学中已经相当完备,但对于真能发生认识作用的神经细胞 (佛经名为净色根),在接受外境之后,发生那一种化学的和物理的作用,以及怎样和意根取得联系,和其它诸根发生关系,则还不甚清楚。

物理学对于色声二尘研究的最详细,所有不可见的物理现象,如电压,火箭速率,磁场强度,X光,微菌,各种天体等,都可用种种仪器,如电表,雷达,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把研究的对象转为可见的色尘。物理学对于声尘的研究稍次于色尘。由于人的耳根对于声的感觉是有限的,普通人只能听到每秒二十次到每秒二万次之间的声波,各人耳根的感觉力并不相同,使得研究受到一定的局限。由于人的视力和听力各有不同,可见色声二尘是离心有别的。

《楞严经》中有一段关于声的观念说的最透彻。佛对听众特地辩明‘声来耳边’是错误的感觉。声来耳边是一般人的感想,就是我们学过物理的也会这么想。但仔细想一想,的确是错误的。因为击钟的时候,钟因被击而振动,鼓动四周的空气分子,一个个互相撞击,最后击动我们耳边的空气分子,再击到耳膜,传达到耳神经细胞,就起声的感觉。这种空气分子的波动在到达耳膜之前,只能说是空气波,而不能错误地说成是声波。空气波动时,它的分子只在原位震动,并没有一个分子一直从钟边跑到耳边,因此不能说是‘声来’。可见在我们的声学研究者认清这个道理之前,佛早就指明了。

心法与色法实在是两个对应的东西。科学家还只知道色 (物质) 与色 (物质) 的关系,还很不清楚心与色的关系。唯识学里说,“见分相分相待而生”,如蜗牛的两角,一起则俱起,一灭则俱灭。其它如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真妄,迷悟,善恶,缚脱,净染,圣凡,人我 ......也都是相对法,都不是实法,都不应该执著。科学家们实在应该用这些观点反观自己的研究工作的。

 

二 佛教的研究精神远较科学为大

佛教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的野心也很大。普通人以为科学最善于怀疑,最喜欢研究“为什么”,其实并不如此。科学家大多只问“什么”,而不大敢问“为什么”。最敢问“为什么”的恐怕只有佛教了。

电学家只说明铁的分子排列整齐就会发生磁力,但不再问为什么发生磁力,为什么铜的分子排列整齐就不发生磁力。又如水到一百度会变成蒸气,科学家只说明如此如此,并没有说明水为什么必须吸收了潜热才能变成汽,也不再问为什么这潜热会潜藏在蒸气里。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但至今没有人说明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所以我们不能迷信科学,以为所有的“为什么”都被科学家解答了。其实单就物质一方面讲,尚有无数的为什么始终没有人敢问一句“为什么”。

佛教确实是胆大而聪明的多了。他好象是狮子中了箭,不看箭伤,偏要看这箭的来源。佛教处处在找原因,就是说处处在问“为什么”。它认为人生宇宙的问题,并不是单从物质方面就可以求得答案的,必须在精神物质双方面去研究。所以说,佛教的研究精神较科学为大。

 

三 佛教的逻辑推理比科学严谨

“因明学”是佛教的逻辑学。科学家虽也应用逻辑,但因为科学处处根据事实,不像哲学家那样高谈哲理,所以实际上也并不靠它过日子。只是偶然作为参考罢了。数学实在是实用逻辑学。所有自然科学中有关数量的部分,都拿数学来推测表达,不怕发生错误。但如果论到有关心的部分,那就不是数量的逻辑所能济事,非用因明学不可了。因明学胜过逻辑的地方,现代学术界差不多都知道,在此不多讲。

 

 

什么是因明学?

 

因明学可以被看作是佛教的逻辑学,先来看一看科学研究中的逻辑三段论:

 

(1) 大前提:凡是金属物皆能导电

(2) 小前提:铝为金属物

(3)  断案:    故铝能导电

 

这个推理在因明学则为:

(1) 宗: 铝能导电

(2) 因: 因铝为金属物

(3) 喻: 现见所有金属物皆能导电,例如铜 - 同喻

              现见不导电者皆非金属物,例如瓷 - 异喻

对于三段论来说,推推论的完成首先需要大前提的建立,不论这个大前提是否正确。如果这个大前提真的不正确,则推论必然错误。而因明学的推论的完成,需要同喻和异喻的配合相互印证,比三段论周全。另外,三段论用“凡是”,多少有些武断,没有考虑到事物的变异和例外,而因明学用“现见”,显得客观而又灵活。

 

现再举一例来说明三段论的缺陷:

(1) 大前提:凡是四川人都喜欢吃辣椒

(2) 小前提:李先生是四川人

(3)  断案:   故李先生必然喜欢吃辣椒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判断。也常常发现判断错误。

用因明学则这个例子就不成立:

(1) 宗: 李先生喜欢吃辣椒

(2) 因: 因李先生是四川人

(3) 喻: 现见所有四川人都喜欢吃辣椒 (),同喻不成立。

              现见所有不吃辣椒者都不是四川人 (), 异喻不成立。

 

可见, 用三段论可以完成的推论 (至少是才形式上),在因明学就不行了。谁敢说所有四川人都喜欢吃辣椒,而所有不吃辣椒的人都不是四川人?用因明学不能做出推论,并不意味著因明学的用处不大,而恰恰表明用因明学推论得出的结论要比三段论可靠的多。

 

 

佛教与科学有那些相似之处?

 

1。佛教与科学都是力求试验的学问

佛教是既讲理论又讲实践的学问。目标明确,就看我们愿不愿去试验和实践佛的话。明白了理论就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是为了更好的明白道理。知之极就是觉,觉行圆满就是成佛。成佛是靠自己的努力,不可能靠那一个佛或上帝的拯救。佛教所有的经律论都是崇尚试验的,是试验的指导书。

佛教弟子阅经看教后,便入佛堂,或静坐参禅,或注想作观,或修律仪,或修密行,或念佛,或作种种佛事,功行完毕,则又阅读经论,或参访善知识,以求印证。

所不同于科学家的是,科学家是用六识的分别智去推求六尘的生灭变化依他缘起的道理,佛学家则于分别智之外,再用无分别智作观照的工具。其研究的对象,则不限于色声等六尘,所有百法中的心法和无为法等,都在研究之列。

科学家虽然天天用心研究,但对于心的本身则忽略了。忽略的原因不外乎:(1),科学家多认为心物独立;物质的现象不是主观的心所能改变的,以为研究物质现象,就无须研究心理作用。(2),有些科学家虽也认识到了心的重要,但还是把心当作物一样的研究。而所运用的工具,仍然是有分别心,而不是无分别智;研究的结果只能是生理上的种种心理现象或反应,而对于百法中的心王心所等纯粹的心法并没有什么成果。

佛教研究的对象不是单纯的物质,而是细巧的心法,所以它的试验工具和方法就与一般的科学试验不同。简单地讲,佛教的试验方法是:戒律和禅定。通过戒与定达到试验的目的:慧,即明了真如本性 (成佛,了脱生死)

 

2。佛教与科学都是破除迷信的学问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出真理,破除迷信,造福人类。佛教同样如此,而且破除的更彻底。许多近代科学研究的结果,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明了。然凡人难以理解,非得等到现代科学的辅佐证明方能接受。佛教和科学都不会鼓励人们去坚持那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和被证明是不符合人生物质精神生活及伦理道德的迷信和宗教教条。

 

3。佛教和科学都是纯理智的学问

佛教和科学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是极力扬弃情感的。哲学虽然也特重理智,但持论立说,终不免有门户之见,党同伐异。至文学艺术则偏重情感,情感重则理智弱,故文艺界的评价,千古无定论 

情感与理智往往是互为消长的。人在情感冲动时理智往往是弱的;反之,当理智发扬时,情感 (如恐怖,贪爱等) 也会消减。理智如日光,情感如浮云。在佛教看来,人生的种种情感虽然有公私轻重之分,同为痴,皆在净化之列。因为夹杂情感的判断往往是不真实和错误的。

 

4。佛教和科学都是极重想象力的学问

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十分重要。所有原子的构造,天体的运行,电磁波的传播,各种仪器机械的复杂结构,无不赖于想象来弥补肉眼的不足。这种想象力对于一个学习纯粹科学或应用科学的人是极端重要的。佛教也同样重视想象力,用想象力来修行的方法很多,总称为禅观。例如五停心中的五中观法:不净观,数息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此外还有法空观,唯识观,法界观,圆顿观。观无量寿佛中还有十六种观法。

 

5。佛教和科学都是追求真理的学问

科学事业也是一种信仰。如我们学物理化学的时候,我们所作的试验仅及全部学理的千百万分之一,我们是一一试验后才接受这许多学说,还是不等到完全试验完就相信它们呢?事实上我们都是采取后者的态度,毅然决然地就相信它们了。因为我们用是在用理智去理解很多理论的。我们没有找到或发现科学家骗人的例子,而且我们时时都在享受著科学发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说不尽的方便和舒适。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我们自己并没有亲身试验的理论。相信与不相信科学研究的结论全在我们自己,没有谁来强迫我们。而一旦发现某个理论是错误的时候,我们自己会立刻纠正信仰改信新的理论了。科学是在追求真理,这当然不必多说。

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事实上或许尚未能被证实的理体。

这与其它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完全不同。佛教徒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静,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皆从因缘合和而生,无有自性,为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水平,也就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

佛教徒完全是自主地去实践佛教的教义,并不是由于害怕被那个神惩罚。善恶完全是根据佛祖所说的,并且完全符合人生社会道德标准的,而不是违心地,因不得不顺从独裁式的,动不动就翻脸的‘神’自己的标准。佛教徒们也是用过了理智,了解了佛教中的若干理论,并没有发现不合逻辑的地方,也找不到佛祖诳骗我们的理由,所有也就毅然决然地信仰其它未经验证的理论。例如佛性,大多数人都还没有亲证到,那只有信仰佛语不虚,然后再依教修行,以求证实。一旦我们证实到了,那时已成事实,便谈不到信与不信了。佛教教人信,也教人疑,决不要求信徒盲目信从。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谓信,是信语言文字能够解释明白的理,所谓疑,是疑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事。佛教鼓励人们亲自试验佛理来释疑增信,即疑,行,信,再疑,再行,再信。

所以说佛教和科学都是追求真理的学问。这两个领域中的一切活动都是自愿的,而不是在外在的任何人为的或神的压力威胁恐吓下进行的。它们追求的目标是能够解释和指导人生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理论,而不是那个神的欢悦。

 

 

为什么说受戒是佛教最基本的试验方法?

 

佛教试验心法的方法很多,但入手的第一步是受戒。

受戒就是要求改变生活方式,使之适应于心法试验的要求。佛教认为心物本为一体,但以心求物,那么心劳而物性失真。如果先净自心,使自心不参加纷扰的外境,那么对于一切事物方能如理观照,非但能了识它的真相,而且能尽其大用。自心清静,物不累心,心能转物,乃有慈悲喜舍之乐。所以持戒是佛教治心的初步方法。

它在物质方面作种种设置,如钟,磐,鱼,鼓,幢,幡,香,花,以及庄严的佛像等,无不是为了创造合适的修行环境,这正如科学家作试验需要试管,仪器,滤纸等工具用品是一样的。

至于和尚自身的衣服用具则减至极少,只留三衣一钵,所食亦为蔬菜淡饭,仅足果腹,因恐衣美食丰会引起贪痴心而影响试验工作。等修心到一定程度后,体会到佛法无处不有,就可以不在依赖外在物质的辅助了。

 

 

为什么说禅定是佛教最主要的试验方法?

 

禅定是佛教心理试验的最主要的方法。在严持戒律之后,身心上减少了不少障碍,乃进而静坐入定,作种种观察,使得亲身体验到佛祖所说的真如本体是怎么一回事。 

世人都以为日常思虑推测的心就是我们的本体;就是科学家推求事物真理,也只是用的这个心,但佛则排斥这个心。认为这个心是前尘分别影事,并不是真心,而是一个需要抛弃的东西。世人又以为这个心一旦被抛弃,就没有心可用,将同木石一般,怎么再能研究学问。

佛则以为不舍弃这个心,那你的常住清明的真心就无从显发。我们舍弃的是妄心而不是真心,真心不被妄心所障,自然能发挥它的妙用。所谓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生劳病死的苦痛,都可以摆脱。只有从禅定所生的慧,才能对事物作如理的观察,得到它的真相。所以禅定是学佛的必经途径。

我国高僧往往起初不识一文一字,到后来禅定功深,一旦豁然开朗,讲经说法,头头是道,甚至世间技艺如诗书棋画,也超然出尘,自成一家。因此,习定不但适用于佛教弟子,也适合任何人任何工作,这道理自不必多说。

除了受戒和禅定之外,修心的法门为数无量。如密宗的口诵咒,手结印,心作观,身口意三业相应,及净土宗的念佛等无不是禅定的演化和发展。心念心能就有转化为物质的可能,再根据依他缘起的道理,当然会发生某种精神和物质的效果。初学佛者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门,坚持下去,都可以明心见性。正如‘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样,如果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对于禅净律密各宗,自然不会生优劣高下之想了。何况不同的人可能适合于不同的修心的方法,对甲合适的门法可能对乙就不太合适 (如修行的时间,地点,身体条件等)。所以不反对初学者在初试几种门法之后再决定适合自己的方法。一般佛教高人无不是融会贯通诸家门法而后成大器的。

 

佛教的试验效果如何?

 

以佛教的理论来讲,人人都有佛性,都有无限妙用,只因众生因烦恼所障而不能显现。如果能解脱烦恼,则一切通达无阻,便得六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除了漏尽通外,其它诸通都不是佛教追求的目标。

神通只是佛教试验的副产品而已。如能断惑成真,那神通自然是有的。神通有大有小,全看所除的业障程度而定。古往今来已有众多的佛门高僧曾以他们的性命实践了佛教的试验。他们得到的神通也不时地被记录了下来 (如佛教诸经,以及《高僧传》等),或被口头流传。

现世间,世界各国各地区诸多佛教宗师,特别是佛教佛乘宗,真佛宗,密宗,等宗的宗师们的奇功奇能,足以使人相信:这世界上的确存在著物质以外的能量形式;经过一定的修练,凡人也可以显出不平凡的能力的。如果承认这两点完全符合佛教试验的初步结果,我们就有理由也相信佛教的最终结果,即明心见性,佛心圆满也就是可能的了。

 

佛教的宇宙观

 

有的宗教认为宇宙的起源是由于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日月星辰和地球,道家也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玄学来解释宇宙的起源的。而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是‘一念无明’的结果。这个动了‘念’的却不是个有具体形态的‘人’或‘神’,而就是宇宙的本源。这一点对于我们有肉身的人来说是极难理解的,因为我们没法理解一个能动念的却无实体的那么个‘东西’。佛教中有许多难以用言语表达和难以理解的道理,这也算是其中一例吧。

佛教对现在的宇宙的认识是:宇宙是由三千大千世界组成的。一千个太阳系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又组成一个大千世界。而三千个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 

《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时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说极乐世界距地球相隔了十万亿座星云。

从前天文学界也有认为宇宙是有穷的,可是这个假设终被高倍天文望远镜中越来越的的新发现所否定了。天文学界终于采取了和佛教一致的关于宇宙是广漠无穷的看法。

佛教对于地球的形成,认为最初是一团泡沫,逐渐凝结而成固体。这与现在科学家的推断也是很接近的。佛教认为,地球是属于‘器世间’的,因此它的发展,必然是循著“成,住,坏,空” 这四个阶段的规律。

 

 

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是伟大的,其伟大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说,一切众生皆有无量福德智慧,但以迷昧不自证得,因此每人都有可能发展到无比高度的生活和文化水平。在现象上人与人各有不同;但本体上却完全平等。这种平等也包括佛祖与众生之间的平等。这种坦荡博大的气魄唯佛教有之。正如世界上各种物质,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究其本体同由质子,电子,中子等组成,同属能力。

《中论》说,“不一亦不异”。就是指一切人物法则的矛盾统一。由于相信这一学说的正确,佛教徒们才能有勇气精进不懈地改造自己和忘我地为一切众生服务。佛教徒决不自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无量福德智慧;佛教徒决不傲慢,因为他们也相信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他们会从忘我进到无我,再从人的无我进到法的无我,因为他们相信一切众生不一亦不异。

2。佛说,人的生命如瀑布一样,一息不停,一息不断,人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佛说人有生老病死,和一切物体的生住异灭及世界的成住坏空是一样的,但死并不标志著人生的断灭,生老病死只是人生的现象,不生不灭才是人生的本体。因此,人生就是生灭与不生灭的统一体。如一切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如一块煤碳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灰烬,或如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质量和能量并没有丝毫减灭,也没有丝毫生长增加,只是一种方式上的转变。

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因此和其它物质一样,可以转变为另外一种方式。但转变并不意味著断灭。这是佛教“六道轮回”之说的基础。因此,一个低级的生物方式可以转化为高级的生物方式;而高级的生物方式也可能退化为低级的生命方式。无论如何转化,他的本体是不变的,在高级方式时没有增加,在低级方式时也没有减少。

3。佛说,人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地互相联系著的。

(1)。大乘佛教采取的是“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广义人际观点。

首先,在周围有不明佛理之众,他们有可能作恶,有意无意地干扰佛教徒的修行。这对他们自己固然有恶报,但对佛教徒来说,也延长了修练需要的时间。历史上,佛教高人往往出在众多佛教弟子同时修练之时就是这个道理。众生同炼会凝聚正气,真气相护,外邪难入,既不易走火入魔,又能相得益障,增加精进的速度。

(2)。佛教认为我和人的界限是假定的。如果我们认假作真,那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使我们走上堕落退化的道路。从物质方面来看,人的构成首先是由父母的精血,以后的成长是由于外界的物质和文化的吸收。他的如何一个原子或一点一滴的智慧经验都不是纯粹自己的,而是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和有情众生分不开的。同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息息相关地影响到整个宇宙的有情众生和无情物质的。

从佛教的“一切众生皆我父,一切众生皆我母”的观点看,无数劫来 (指时间),周围的所有人都有可能曾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如果我们敬重我们现世的父母,热爱我们现在的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我们曾能不敬重我们前世的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呢?因此,佛教仍然鼓励佛教徒 (包括出家弟子) 照样济养年迈父母。这和有些宗教要教徒“父子相残,弟兄相斗”是多么明显的对比。

(3)。佛如磁,念佛众生如铁。禅定,念佛调整心境如一,就是将心念依次排列,磁性增加,被佛吸引至佛国的可能也就增加。铁成磁,铁量无增减,众生成佛,佛性也无增减,因极乐世界不离二心。极乐世界要由佛与念佛众生的共同心力所造,所以如有一人不成佛,则极乐世界不圆满。

从以上三个原则来看,佛教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是辩证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再谈佛教的善恶观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各宗教都如此说,因此一般人会说一切宗教都是好的,是劝人向善的。实际上,各宗教的善恶定义和标准,劝善的目的都是很不相同的。

1。关于善的定义就不同。有的以拜祖先为恶,而佛教儒教则认为是善。有的以为动物是造物主特地造给人吃的,杀它吃它并不算恶;有的主张只吃某些动物而不吃另一些动物,吃了不应该吃的才算恶,在佛教则认为杀如何动物都算恶。

2。关于善恶的标准,各教也不同。大多根据各教教主所立的教条,犯者为恶;但在佛教则分得很细,在家有在家的标准,出家有出家的规矩。菩萨戒与比丘戒的标准又不同。

有的在在家人犯了不算恶,而出家人犯了就算恶了。

3。关于行善止恶的目的,各教亦不同。有的是求生天堂,有的是希圣希贤,而佛教则是为了求无上的真正平等觉悟,不为求得人间天上的福报。

佛教论善恶,论的最细。说善有行善止善之分,有漏无漏之别。行善是指积极的善,止善是指消极的善。有漏善是指夹杂烦恼不彻底的善,无漏善是指无烦恼彻底圆满的善。

世人常说,“我但凭良心行事,自问于心无愧,从来不作恶事。”其实这话是不彻底的。他自己虽然不作恶事,其实一天到晚不离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事事为自己谋利益,种烦恼痛苦的种子。他所谓良心者,就是虚妄分别的六识。正是佛教称之为劫夺家宝的六贼。他早已沉溺于深重的愚昧中而不自知。所以一个人要行善止恶,必须要明了善恶的真义,然后知所去取。

照佛教的平等观,众生是平等的。无所能,无人我的。众生因愚痴,于无能中妄见所能,于无人我中妄见人我;由此我见,生我慢心,以为我比人人重要,我比人人可爱,逐尽力攫取种种可享受的物质,供奉于“我”,这就是造恶的起端。故彻底的讲,只要一存我见,不论对人对我利害如何,于此见相应之一切心理行为皆是恶;反之,若无我见,则一切行为皆是善。这才是佛教对于善恶的定义。但因众生无始以来积习深重,佛为方便说教,逐树立各种标准,令诸众生渐次修行。至于它教不以杀动物为恶,甚至说动物有生命而无灵知,或说是造物主供人食用,都是违反平等性的。又如他教信仰一神和多神为善,信者获福升天,不信者得罪下地狱,这在佛教看来也是违反平等性的。

佛教评论善恶,皆从心地出发,不重事相,与世间重事相者不同。例如但看人家打人骂人,不足以定善恶,必在看其存心如何,然后定断。若为被打者的利益,则打骂皆属善行。如若为己谋利益,则虽敬礼鞠躬亦为恶,何况打骂。据菩萨戒本,凡持菩萨戒的,如破除我见,但为利益众生故,虽行杀盗淫事,亦不算恶,反而是善。例如国中有一暴君,贪财好战,使无数大众失财丧命,此时,持菩萨戒的人,便不能袖手旁观,因竭其能力,去此暴君。虽将其杀害,也不作犯杀戒论,反而得大德。我国历史上少林寺和尚 (属佛教大乘禅宗) 多次参战除暴安良就是这样的例子。由此证明佛教是怎样积极而合理的宗教。

 

 

佛教如何看待神秘现象 (神通)

 

古往今来神通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宗教界,不论是什么层次,只要信之虔诚,行之得法,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应和通灵的经验发生。

从佛教的立场而言,从来也不否定,可是并不重视。因为,佛与菩萨有应而无相,无相而有力。他们不会采取一定的模式和特定的人作为他们的使者和代表。虽然有佛和菩萨的力量通过不同的人及物而表现,此人和物 (特别是佛教徒) 不应自视为佛和菩萨的化身。正信的佛教徒应该看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的佛菩萨,只不过他们现在是凡夫的身份。

这种神通的出现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一些人 (大约千分之几) 有与生俱来的预知力和回忆力,知未来,知过去。这种能力在儿童时期特别显著,成年之后如不特意培养,这种能力就会渐渐消失。二是修行者自己持咒,修定,感应鬼神的神通,成为鬼神表现灵力的工具。这种现象往往阻碍修行者向更高层次的修行,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决不应当追求这些神通的显现及宣扬。

 

可用物理现象解释神秘现象吗? 

就目前人类的知识水平讲,神秘现象也许可以这样来解释:如果集中心力至某种程度时,便有转变物象的可能。那即是通过磁波和电波 (或其它目前人类尚不知道的物质形态) 的导向作用,产生一种操纵力量。由于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磁场,如何局部的和个别的物体产生的力量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这个大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换句话说,修行者由于个人心力的调整,能够使得在其心力所及范围之内的磁场/电场受到影响,因而改变原来的位置关系,便可能产生他们心中所想象和要求的现象。心力越强的人影响的范围越广,持续的时间也越长,产生变化的功能也越多。这就是神通的力量。但还没有人和那个神 (包括佛祖) 能够以其个人的心力来改变全人类的命运和宇宙的自然规律。 

至于天眼通和宿命通,就和光,气有关了。所谓宿命通,是能知过去。如果能够使自己离开地球越远,所见地球上发生的事情的现象,也就倒退的越久。这是通过光速来看地球,在距离地球三千光年之外的地方看到的就是地球上三千年以前发生的事情。这里讲的是有宿命通的人用他们的心力或感应力去“看”,他的敏感度非常人的推理和想象所能及。所以不必真的退到远距离的地方去看历史上的现象。

不得不承认,目前还很难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天眼通的原理。天眼通知未来,也许是由于个人所造业力的含蓄所成的种子形态。其种因越强,产生结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前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等于一般人也会从一粒种子看到一棵大树,从森林中的火星看预见到火灾一样。

但是,佛教不离因缘的理论。因缘的变化,决定于全体环境的每一单元。只要任一单元发生变化,未来的整体发展就会跟预期的结果不同。天眼通的人比一般人感应到的与某一事件直接和间接有关的单元要多的多,预期的准确行也就高的多。但由于尚有众生自己造业的可能,业因的变化当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未来的业果。所以,天眼通预见未来的能力固然比一般人强,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就是是佛祖,虽能预见众生未来都能成佛,但也不能明确指出具体的人具体成佛的日子。

应该指出的是,目前科学研究基本上是在研究有形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运动特性,相互作用的关系和规律等。只不过是在最近几十年来,物理学界才开始承认物质的“质”和“能”的统一性,即物质不仅指具体的可感觉得到的“物体”,也包括这个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场,如电场,磁场,声场,光场,以及充斥宇宙的以太场;也才承认物质的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可以转化为质量。

从佛学的角度上讲,现在的科学是在研究“色”与“色” (即物质与物质) 的关系,几乎没有涉及到“空”与“色”的关系,更不比说“空”与“空”的关系了。可以说气功对于人的机体功能的影响属于空与色的关系,就是这一点也远未被科学界广为承认和理解为真实的事实;而空与空的关系,如因果轮回,也因也果引力浮沉等,更是被坚持唯物论的科学家斥为迷信和一派胡言。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科学研究结果远不能解释众多的奇异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有必要反问一下人类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研究。不就是因为人类面对诸多的自然和人为灾害,这些灾害危害著人类的生活甚至是生存。因此人类不得不努力找出原因和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大千世界中,人不如马跑得快,不如鹰看的远,不如鸟会飞,不如鱼会游 (可见人不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人渴望有向其它动物一样更强的躲避和预防灾难的能力。一句话,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但是,按照佛教的看法,这些努力再成功,也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苦难。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 (皮肤),意识,仍有可能使我们感受到不良的外界和体内的刺激而感受到烦恼,愤恨,嫉妒,痛苦,焦虑,急躁等等。佛教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生为人,有肉身所致。如果我们不出生,那里来的这么多的苦难呢?

所以,解决我们人类苦难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使我们不再出生为人。我们不懂佛教的人们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是,认真研究和相信佛教道理的人们就会知道这是对的。只要我们按照佛教的理论要求去实践,我们就会知道佛说不虚。

 

 

可以用科学研究的结果来最终证明佛法的正确吗?

 

所谓科学,不外是用分析归纳的推理方式来观察自然的现象。从理论上讲,是属于逻辑的范围;从实用而言,是有系统的组织,能够言之成理,属于逻辑的科学;能有实际的功用,则是经验的科学。不过,逻辑的论理科学并不一定能够发展为实用的科学,虽然它是实用科学的基础,也必须通过试验而证明其为可用可行,才能真正有益于人。因此,科学的昌明,日新月异,经常以新的理论否定旧的理论;以新的试验攻击旧的成果,可见它并不是最高和最后的真理。因此,今天科学研究的结果不能解释佛经所言时,并不等于佛经是错的。

进一步讲,科学中所能够讨论和涉及的已知和将知的范围非常有限。科学仅及于物质世界的分析和研究,仅属于佛经中的“色”界,当然无法说明佛法的真谛。一旦涉及到与灵性有关的自然现象,科学的解释便显得苍白无力,捉襟见肘。科学家们或闭眼掩耳将这些现象归为迷信,幻觉,幻景,不承认它们的存在;或诉求于不可知的上帝或神的启示。因此我们并不期望科学研究能最终彻底的验证佛法的正确。

佛教的化世救人,自始便是以心为主,为救人于生死轮回无尽苦难之中。人的肉身所处的物质世界在佛看来并不重要,再聪明的人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对物质世界探讨得再明了也不能使人摆脱生死轮回。

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烦恼的心称为识,清静的心称为智,凡是对于任何现象的拘执,都属于烦恼的层次。佛法不重视现象的探究,而是着重于如何转识成智,否则便是本末倒置,执幻化的现象为实体。心体无形,无相,亦不离形相,科学及于现象,现象多变而恒变,所以科学永远不会成为最后的证明。所以佛在世时,对于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不多作解释。例如,世界有边无边;世界有始无始等这些问题,在佛看来都与解脱烦恼无关。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修行的方法来消解烦恼,启发无执著的自在心。既然心得自在,尚有什么精神或物质的局限呢?

古往今来无数佛门弟子证道得悟的过程无不证明佛说的伟大。佛法所说的并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而是“不修不知道,一修就明了”。

 

佛教是怎么看宇宙起源的?

 

为什么会有三界?为什么会有山河大地和日月星辰?我们自身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人呢?佛陀曾经告诉我们,众生都有佛性,但是要怎样才可以回复如来真面目呢?如来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呢?佛陀开释我们:法界源起。

依照佛陀在《楞严经》的开示,我们生存的宇宙,包括天地万物,在未生成以前,原本是佛的世界,是空虚寂静,清静光明,佛性偏满,周遍法界,无所不在的。百千亿万年都是清静光明,空虚寂静,但是万法由心生,万法由心灭,一切唯心造,突然起了一个妄念,这个妄念就叫做无明。无明的妄念跟我们的真如法性不相应时,就生了“识大”。识大就是我们的业识,也就是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称为八识心王。

业识本身是无形的,识大形成以后,它是有点昏暗,也就是不再那么光明,所以晦昧有虚空就叫做“空大”。但虚空变成有光明有昏暗,在不平衡中就产生对流,因此生了“风大”。风大形成后,风力产生一种旋转,就产生了“地大”。现在科学家用望远镜发现目前宇宙正以很高的速度向外旋转扩散,因此宇宙是在形成的阶段。风力旋转生出“地大”,地大就是物质,这就是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在科学上是有印证的,北京大学有位教授到美国大乘禅功学会演讲,他举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北京生物研究所的真空室,利用高速度旋转可以生出很多不同的游离子,实验中以不同的速度旋转,证实了无中上可以生有,也因此风大可以生地大。现今的科学界所指的最小物质,得到诺贝尔奖的丁肇中博士称之为 J 粒子,然而 J 粒子是不是宇宙间最小的物质呢?在科学上还没有一个定论。不过佛陀在《楞严经》上开示:“由虚空中生出来的最小粒子叫做邻虚尘”。邻虚尘就是地大,凝聚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如果密度很高就叫做“火大”,密度很低就叫做“水大”。太阳系里密度最高的士太阳,因为太阳就像是一个火球;地球内部密度最高的是地心,因为地心充满岩浆,所以是火大。在星球和星球之间是虚空,它也是有物质的,但较稀疏,稀疏的地方温度比较低,温度低的就形成水,云,雾等种种,这就叫做水大。由此可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事宇宙的六大元素。事实上,六大元素都是由法界真如法性本体衍化而来,它原本是清静光明的。

人身也是由一念无明而来,原本清静光明的真如法性,是周遍法界,无所不在的,但是一念无明就生出识大。如果前辈子没有好好修行,看不开,放不下,就会有无明,带著无明烦恼就会生出淫念,因此就带著业识来投胎。在晦昧虚空中就会生出空大,无形的业识在七七四十九天中阴身的阶段会有很多幻境现前,当苦难受满之后就会变成游魂,又由于业力牵引,找到有缘的父母入胎。入胎以后摄取父母之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出胎以后即成人形,人就是这么来的。

发心修行就要彻悟缘起,要了解宇宙万法都是刹那生灭,都要成住坏空,有生杀消长。因此要回复本来面目,就要去除第八识中的无明,因为第八意识是真如法性与根本无明的和合体,无明去除了,真如法性自然现前。当了解缘起性空,证入空性,自然可以回复如来真面目,刹那之间清静光明,周遍法界,无所不在,就明心见性了。

 

                                                                                               (恭录自《佛乘妙法》第十四页)